本文是对认知翻译学研究所做的综述,指出认知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科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翻译加工模式、翻译策略、翻译单位、翻译能力及其习得、翻译专长及译者认知努力,研究方法借自认知心理学等认知科学分支学科...
本文在指出对翻译技巧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借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从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互指的角度分析了替换等传统翻译技巧背后的转喻机制。研究表明:(1)翻译转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代社会呼唤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翻译服务行业而言,理想的翻译人才应该既懂双语、文化和相关专业知识,又懂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一直比较...
本文介绍了象似性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语言象似性研究的新近进展,并从理论发展、跨学科研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语言象似性研究未来的发展走向。研究表明,语言象似性研究注重将语言的内部机制与外部因素相...
汉语熟语的转喻迁移及其英译策略——以《生死疲劳》的葛浩... CNKI文献
本文将熟语的字面义到引申义的规约化过程看作一种转喻迁移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概念转喻理论,分析了葛浩文对《生死疲劳》中采用的熟语进行翻译处理的方法,挖掘了熟语英译背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何种不同的转...
转喻是翻译不可或缺的运作机制,然而转喻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本研究考察了英语专业学生转喻能力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影响翻译能力的转喻能力要素。结果表明,转喻能力对翻译能力具有一定...
基于认知的英汉词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词义学的构想 CNKI文献
本文在指出将对比词义学和认知词义学结合起来构建对比认知词义学这门新兴学科之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未来研究走向等角度尝试构建对比认知词义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在认...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聚焦、突显和视角四个识解维度系统考察了元语否定形成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1)元语否定体现了人们用不同方式识解同一情景并引导、协调他人识解的一般认知能力;2)为实现特定...
英汉语构词理据:基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对比分析 CNKI文献
本文尝试将认知语义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与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进行融合,借以考察隐喻构词、转喻构词以及隐转喻构词背后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1)聚焦、突显、视角和详略度等识解方式单独或交叉作用于隐喻和转喻构词;2)...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作为一种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本文以认知语言的概念转喻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转喻翻译的认知基础与策略,证明"目的语对应喻体翻译"、"目的语特有...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已成为文学文体的重要研究范式,语料库文体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语料库文体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取得的成果,讨论了该领域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最后指出了语料库语言学与文...
诗体隐喻的文体特征及其功能——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分析 CNKI文献
从古老的修辞学到当今的认知语言学,隐喻都是个重要的研究话题。作为重要的文体要素,隐喻也是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以当代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隐喻这种文体要素在诗歌创作中的文体特点和功能。研究...
本文从事件表征、背景描写和推理的角度探讨了转喻在叙事语篇建构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转喻是组织叙事内容、布局叙事片段的重要依据。在建构叙事语篇时,转喻主要起三个作用:1)支持设置叙事空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解读空...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指导,考察转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在英汉构词中的作用,揭示了转喻构词的方式和规律,证明了转喻是英汉构词的重要方式,指出了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异同并分析了异同背后的原因...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 ,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探讨了人体...
级差含义否定形式上分为构式型和非构式型两类,语义上分为直陈式和夸张式两类。本文运用词汇构式模型理论,依次考察了构式型级差含义否定在建构隐含义、语篇关系和言外之意过程中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1)构式型级...
"V上"的基本共时义,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种:向上的趋势、动作的实现、行为的开始/状态的实现以及动作数量、价值或程度的累积。本文在对"V上"的语义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揭示"V上&quo...
概念转喻是识解省略现象的认知机制之一,从与概念转喻框架密切相关的认知参照点、隐转喻、事态场境和脚本理论等视角阐释了省略现象的认知转喻机制,并在区分语用层面和语篇层面的基础上对省略现象进行了认知语义解读。
同单一的“神似”或“形似”相比,“形神皆似”无疑是更为理想的翻译目标和境界。本文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从语言形式的翻译入手实现“形神皆似”之理想翻译效果。文章从顺序、数量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