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流失方程是开展水土流失监测,指导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技术工具。针对红壤坡地土壤流失方程因子算法和取值研究薄弱的问题,基于野外径流小区观测资料,采用80%经验频率法确定了赣北红壤区侵蚀性降雨标准为降雨量10....
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趋势的研究对于揭示土壤水蚀的形成机制与演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1957-2008年江西省16个气象站的降雨资料,综合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径向基函数插值等方法,分析了该省降雨侵蚀力变...
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赣北第四纪红壤坡面土壤侵蚀的预估 CNKI文献
为评估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侵蚀变化的响应,该研究利用IPCC AR4中17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SRES B1(低排放)、A1B(中排放)和A2(高排放)这3种典型排放情景下的未来降水预测,结合坡面土壤侵蚀WEPP模型,在对模型验证效果良...
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分析是揭示土壤水蚀对降水变化响应的基础,为水土保持规划及管理提供依据。利用1951—2008年山东省22个气象站的降雨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计算并分析了该省58年降雨侵蚀力变化的...
马良 左长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年04期 期刊
关键词: Mann-Kendall检验 / 时间序列分析 / 空间差异 / 降雨侵蚀力
下载(252)| 被引(17)
通过气象观测站与标准径流小区的试验观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江西省红壤坡地的天然降雨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与土壤流失关系密切的降雨量(P)、降雨强度(I)等降雨特征参数的等级划分和时间分配规律;确定了江西红壤坡地侵蚀...
通过对赣北红壤坡地上为期6a(2001—2006年)的定点观测,研究确定了该区域侵蚀性降雨的雨量及雨强标准分别为11.20mm和0.88mm/h,并建立了降雨侵蚀力因子"R=∑E.I30"的最佳算式;通过降雨侵蚀力的分析计算,该区...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陆地碳库之一,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对山东省河流湿地植被构成、河流湿地植物生长型及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们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山东省河流湿地面积25...
研究基于山东省境内22个气象站1951-2008年间日降雨资料,计算了该省多年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运用径向基函数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该省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借助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并验证...
基于水蚀预测模型的红壤坡面侵蚀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CNKI文献
利用229场侵蚀性自然降雨的小区观测数据,率定并验证了典型红壤坡面水蚀预测(WEPP)模型,并对模型的敏感性检验和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壤坡面土壤侵蚀对降雨量、雨强、细沟可蚀性、临界剪切力、坡长、坡度等...
兴隆片区是距济南市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4大泉群直线距离最近、面积最大的典型性强渗漏补给带。在城市化进程中,其部分区域逐渐由近自然型向覆盖性强渗漏带过渡。基于强渗漏带保护策略和低影响开发理念,对...
结合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初步提出了山东省生态河道植物配置的基本思路及研究重点,以期对山东省生态河道建设的系统研究及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本文在对南四湖不同生境下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植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南四湖植物分布规律、人为干扰下变化规律,并依据水深变化提出了荒地或林地、沼泽或滩涂、水域三种演替生境下的植被演替规律,筛...
当前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为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提出新的挑战。研究探索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变化特征、时空演变及对侵蚀的潜在影响,是深刻认识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之间关联,减少未来水土流...
通过在山东省水利基地及雪野水库管理处试点开展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以期形成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低影响开发综合技术,建成典型生态示范工程,为生态山东建设提供示范和推广。通过节能型的无...
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典型农牧交错区农田景观变化研究 CNKI文献
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东北部的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采用1987、1995和2003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在3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各时期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及1987-1995、1995-2003两个时间段内的农田与其它景观类型之间的相互转移过程...
结合山东省水土保持规划,通过对山东省水土保持现状分析,探讨了山东省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全面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需求,以期对山东省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对栖龙湾径流小区进行降雨、径流量和侵蚀量观测,并分析降雨、措施、坡度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度、措施下,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增大,径流量和侵蚀量先增加后减少又增加;不同坡度下,顺坡种植花生径...
在分析城市PM_(2.5)分布及沉降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与PM_(2.5)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合理布设城市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充分发挥其阻滞PM_(2.5)能力的几点启示。
介绍了山东省开展破坏山体快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根据该省自然和社会条件提出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要求。这对于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