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中的风景书写,早在1920年代就引起了评论者的关注。纵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以自然风景作为参照系,以个体自我的意识流动建立起自然风景与现实社会两大空间。这两大空间的错位及对立,乃至谐和与统一,折射出的...
新世纪乡土中国现代性蜕变的痛苦灵魂——论梁鸿的《中国在... CNKI文献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创造了乡土中国文学写作的"当代传奇",成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史、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文本。从乡土中国百年来文明转型、文化变迁和审美嬗变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qu...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女性主义批评与叙事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是目前国际学术舞台上方兴未艾的"后经典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实践相对于理论建设与女性主义性...
生命意识,是具有了意识活动能力的人类,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感知与体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切与探寻。从性质上看,生命意识又可分为原初生命意识与文化生命意识两个层级,前者主要体现为生命体验,后者...
汉藏语系普遍的双音化趋势和基数词单音节的矛盾,是量词系统语法化的根本动因。从汉语来看,量词语法化历程和双音化趋势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双音化推动了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量词语言来看,量词...
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让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素养。注重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以语...
父亲的死亡,无疑使得中国既有的代际文化的传承方式受到了严重破坏,那些"没有父亲的孩子"由此变成了"没人管教的孩子"。但是,随着新式教育的崛起,那些进入新式学堂或者留学国外的学生,在失却了&q...
从边缘走向中心——莫言小说《红高粱》经典化的历史探析 CNKI文献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作家往往和优秀的批评家联袂而生。莫言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化,自然也离不开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参与。正是如此之多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参与,才使得莫言其人其文的精神...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与价值隐忧——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 CNKI文献
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笔下的新闻体非虚构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坛的非虚构写作略有不同。非虚构概念的兴起在中国既有独创性,也有一定悖论性。文学新闻化在给新世纪文坛带来生机与活力...
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人生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父权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断裂,约束"子"的外在规范失却了效能。没有了父权的规训,也就意味...
2016年,随着知乎Live、分答、喜马拉雅FM等知识付费平台的相继推出,知识付费迎来发展热潮,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知识付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知识付费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考,从而展望其未来前景。
小说类型化是小说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网络类型化小说接续了传统通俗类型化小说的传统,又有新的发展。网络类型化小说的兴起,是广大民众自身创造力解放的结果,网络小说作者来自生活的底层,在表现生活的广度和呈现...
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是语文审美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语文审美教育整个理论框架的基础。合理地揭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准确地概括其主要特征,是语文审美教育理论系统建构的起点。关于语文审美教...
文学史的限度、挑战与理想——兼论作为学术增长点的“民国... CNKI文献
近年来"重写文学史"波澜再兴。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在积累了丰厚经验的同时,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瓶颈,实际存在的学术障碍和诸多热点问题的探讨,比如西方理论的"话语牢笼"现象、国民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影...
百年来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断裂现代性的审美姿态。然而,这种文学发展的断裂式审美姿态和作家代际成长模式,在新世纪受到了阻滞和延缓。作为文坛中坚力量的70后作家,处于历史夹缝的遮蔽和存在尴尬之中。因此,对70后作家...
中国当代文学有着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不具备的无限开放与永远在场的"当代性"特质。将青春文学纳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来是打破教学陈规、体现其"当代性"的新举措,教学过程中以思想性、...
莫言小说不同凡响的语言风格的生成,与他大胆地突破各种规范和束缚,大规模、全方位地使用规范偏离有着直接的关系。莫言小说对于文体学家所概括出的各种偏离形式几乎都有高密度的使用,通过对其中的三种偏离形式即&quo...
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莫言作品为个案 CNKI文献
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
在当今生态文学与生态美学研究界,存在着有关"生态""环境"孰优孰劣的辨析与争论。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辨析与争论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生态"优于"环境"一词的原因...
赵奎英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05期 期刊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批评 / “生态”与“环境”之辨 / 生态批评 / 生态美学
下载(1414)| 被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