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主轴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以质量最轻为目标函数,以强度、临界转速和外径尺寸为约束,以轴芯厚度、复合材料层数、各层厚度和各层铺设角度为优化设计变量的优化数学模型。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
2014年秋冬季,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周原遗址发掘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形制独特,内涵丰富。本文从基址的形制和有关设施出发,结合文献记载,论证此建筑是西周时期居住在周原地区殷遗民所建的亳社。对该建筑性质的...
2000年秋冬季,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晋侯墓地进行的第六次发掘,清理了一组晋侯夫妇异穴合葬墓(M114、M113)。最近,在对M114出土的铜器进行整理时,修复了一件铜虐瓦。此瓶器壁上铸...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华夏文明的基本特征,《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云:“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本文概述了1949年之后的先周文化探索成果,特别是分析了以邹衡、徐锡台、胡谦盈、张长寿、尹盛平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及以刘军社、张天恩、雷兴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学者在此问题上贡献得失、学术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
在石家河等遗址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以玉神像、玉人像和玉鸟等三类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但学术界对于这些玉器的来源及属性还有很大争议。本文认为上述玉器题材均与少皞氏密切相关,其中玉人像即少皞氏首领重,重死后...
苏秉琦(一九○九至一九九七)是中国考古学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中国考古学"永远的导师",是"当代考古学思想家"。今年是苏公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重读《苏秉琦文集》和《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
广义夏文化指的是夏王朝文化,狭义夏文化则指夏后氏的文化。在当前的夏文化研究中,研究者常常忽视和模糊了夏文化的族属主体,混淆了广义和狭义层面的夏文化,由此造成了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对于"夏文化"内涵...
本文以徐旭生、苏秉琦和石璋如三位学者为中心,回顾了1949年以前学术界在先周文化探索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徐旭生开陕西考古的风气之先,虽然参与的具体工作有限,但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苏秉琦作为新生力量,参与斗鸡台遗...
本文概述了1949年之后的先周文化探索成果,特别是分析了以邹衡、徐锡台、胡谦盈、张长寿、尹盛平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及以刘军社、张天恩、雷兴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学者在此问题上贡献得失、学术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
周代祼礼的新证据——介绍震旦艺术博物馆新藏的两件战国玉... CNKI文献
祼是周代祭祀中的重要仪节, 而圭瓒和璋瓒则是行祼祭时所必备的礼器。本文首先分析了周代的祼祭之祼和祼飨之祼, 认为以鬯祼地和以醴祼宾分别是祼祭和祼飨中的正献。本文又以震旦艺术博物馆新藏的两件战国玉瓒为契机,...
晋侯墓地M63是该墓地中惟一一座带有两条墓道的晋侯夫人墓,因为出土铜器中包括两件杨姞壶,故学术界多认为杨姞就是该墓的墓主人?疚脑蛲ü灾艽幕橐鲋贫取⑼髅暮徒?侯墓地中墓葬排列规律的考察,认为M63的墓...
本文着眼于顾颉刚先生的夏代史研究,企图厘清其在此问题上的前后变化,并辨明"古史辨"学者对夏代史究竟持何种意见。他在"古史辨"运动初期曾经相信"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但很快就...
考古学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学术... CNKI文献
1977年11月"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是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学术会议。本文从安金槐、赵芝荃、邹衡与夏鼐等四位与会学者的学术背景出发,详细回顾了1977年之前夏商文化研究的历程,进而...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以及计划中的禹与皋陶、伯益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夷夏轮流执政,其中尧和禹代表华夏,而舜和皋陶、伯益代表东夷。启继禹位的三部曲是:先攻杀乃父选定的接班人益,抢夺王位;再召集天下诸侯于钧台,逼迫众诸...
1925年李济在汾河流域的调查以及1926年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自行组织的考古工作。以往研究大多指出探索夏文化是李济这次考古活动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李济当年所写的调查和发掘报告,证...
祭祀还是盟誓:北赵和羊舌晋侯墓地祭祀坑性质新论 CNKI文献
20世纪50年代以来,晋都新田遗址中多次发现祭祀坑,兽被解释为祭祀不同对象的遗迹。最近20年间,在北赵和羊舌晋侯墓地又相继发现类似的坑状堆积,并被看做是对晋侯进行祭祀的"墓祭"残留。通过对晋国祭祀坑的全...
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追寻"最早的中国"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使命。目前学术界对于何为"国"、何为"中国"、何为"最早的中国"等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从何尊铭文"宅兹中国...
薪火相传 拓荒草原——读《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CNKI文献
首先要向杨建华教授告罪的是,当我接到她寄来的这本厚厚大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林沄先生。二十多年前,我在跟随李伯谦先生念研究生时,李老师就叮嘱我,学习商周考古,一定要好好读他老同学林沄先生的文章。1998年,《林沄...